来源:米乐官网m6 发布时间:2024-04-27 18:15:28
杨浦区是上海市区中工业发展得最早,最集中的一个区。杨浦区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。经过一百余...
产品详情
杨浦区是上海市区中工业发展得最早,最集中的一个区。杨浦区近代工业始于19世纪70年代。经过一百余年的发展,到今天已形成一个以纺织、轻工、机械、造船、公用事业和鱼类加工等门类较齐全的综合性基地。工业的发展对杨浦区的城市化建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。工业区已成为杨浦区的同义词。它历史悠远长久,名闻遐迩。
1843年上海开埠后慢慢的变成为全国最大的贸易中心,接着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做资本输出,国内有识之士亦提倡实业救国以富国利民。杨浦区地境有着优越的地利条件,濒临黄浦江下游,距吴淞口约16公里,水上运输十分便捷,沿江芦苇丛生的滩地售价低廉,是理想的设厂地区,故为殖民者觊觎。1863年境域西南部沦为美租界,接着与英租界合并称公共租界,筑杨树浦路,沟通了与租界金融和商业中心的联系,为兴建工厂创造了有利条件。
1878年官督商办上海织布局在杨树浦以东选址筹建。1890年投产,占地300亩,拥有纱锭27000枚,布机530台,是全国最早的机器棉纺织厂。1893年10月遭受火灾。1894年恢复开工改名华盛纺织总厂。1880年英商自来水公司在杨树浦路南侧筹建水厂,1883年6月29日落成制水。1890年我国第一家机器造纸厂伦章造纸厂(现天章记录纸厂)建成投产。1895年马关条约允许外商在华设厂后,英商率先于1896年建怡和纱厂。接着德商相继建有瑞格船厂、瑞记纱厂和科发药房工厂。1913年4月13日工部局电气处新厂(今杨树浦发电厂)建成运行发电。自1878年至1913年止是杨浦区工业的初创时期,设有棉纺、缫丝、造船、造纸、啤酒、制药、发电和水厂等工厂20家。
1914年至1937年是杨浦区工业快速地发展的时期。境内公用事业和道路建设已基本就绪,黄浦江经过疏浚,大轮船可直达租界中心区,为大规模设厂创造了有利条件。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,英、德等国无暇东顾,民族工业趁势崛起,荣氏家族的申新五厂、六厂;永安系统的永安一厂、五厂,三友实业社毛巾总厂和正泰橡胶厂等陆续兴建。日商亦于此时乘机而入,仅纺织系统就建厂20多家,其中规模较大的有裕丰、公大、大康、东华等厂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,英、美等国卷土重来,由于纺织业已建有大小工厂108家,故设厂的重点放在轻工业方面,建有英美烟草公司颐中三厂、中国版纸公司、怡和啤酒厂、密丰绒线厂、正广和汽水厂、利华肥皂厂、谋得利洋行风琴厂和上海煤气有限公司杨树浦工场。同时出现了几个国家的厂商联营的工厂,有加拿大、瑞士、美国联办的华铝钢精厂;中、美、日联办的中国电气股份有限公司(今上海有线多年时间里,纺织工业已具有棉纺织、印染针织、毛纺等比较完整体系;公用事业水、电和煤气俱全;造船工业有中华、和英联等三家船厂;轻工业品种大量增加;冶炼业已有亚细亚钢业厂和和兴炼铜厂,英、美,德、日等国已建有工厂50多家。
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,日军占领上海,杨浦区大批工厂遭受破坏,许多小厂被迫停产,正泰橡胶厂毁于战火,亚浦耳电器公司迁往重庆,永安一厂被占后停产。1941年12月后外商工厂也全部被接管,船厂、亚细亚钢业厂被接管后转为军火生产。日军为了侵略战争的军火生产要,在1940年至1943年期间,新建兴亚钢业厂(后为新沪钢铁厂),亚细亚株式会社黄兴路轧钢工场(后为上钢二厂)、长江铁工厂和昌和制作所(后为自行车厂),并将东华纱厂改为日本第五制作所,从事汽车部件的修理业务。
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,乘接收敌产之机,建立了庞大的官僚企业,仅中纺公司就有20多家。新筹建的工厂有中央化工厂筹备处上海分厂(后为上海化工厂)、中央农药机械制造厂、中央电工器材厂上海分厂、华丰第一棉纺织厂、中国农业机械公司总厂、吴淞制作所、中国纺织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及上海医疗制作所、华丰毛纺厂等。但在1949年前的三年中,忙于内战,交通阻塞,原料不足,不少工厂处于风雨飘摇之中;外商将工厂收回后忙于整顿,因而处于观望状态,仅有一些家庭小厂稍有发展,据建国初的调查资料,杨树浦港以西有127家小厂、作坊,其中1—10人的有90家,11—20人的12家,21人以上21家,夫妻作坊4家,职工共1546人。从事丝织、机械、铸铁和印刷行业。
1949年前,杨浦区较具规模的工厂有180家,职工4万多人,已成为当时上海最大的沪东工业区。如杨树浦发电厂装机容量19.85万千瓦,为全市最大的电厂,总发电量占全国的10.74%。1950年杨树浦水厂制水量占全市制水量的56.8%。纺织工业在全市也占很大比重。但有着非常明显的半殖民地性质,一是电力、水、煤气等公用事业及烟草、制皂、造纸、造船等大厂,都掌握在外国垄断资本家手里。在1949年初,尚有美商工厂4家,英商16家,瑞士1家,其他几个国家3家,共24家工厂。纺织和机械工业则为官僚资本所垄断,民族资本所占比例微不足道。据原杨浦区1948年—1949年81家百人以上的工厂资产总值统计,资本总额共3.9亿元。其中外资企业13家,资本2.11亿元,占54%;官僚资本企业20家,资本1.46亿元,占37.6%;民族资本企业48家,资本0.33亿元,占8.3%。二是工业结构极不合理,重工业只占9.3%,轻工业为4%,而纺织工业高达86%。三是毛条、棉花等重要原料,大多依赖进口,机械设备不能独立生产。
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杨浦区的工业有了巨大发展。由于杨浦区是老工业基地,技术力量强,加上地域广,交通便利,因此国家的许多重点建设项目放到了杨浦区。从61个重点工厂统计,属于外区迁来扩建的有8家;属于调整、合并、转产和新建的有13家;属于利用原有基础,建立新行业的有14家;属于进行技术改造,以内涵发展为主的有26家。到20世纪80年代为止,杨浦区工业的面貌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,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:
(一)工厂的规模扩大了。全区千人以上的工厂共有123家,根据63家工厂的资料,占地面积超过100亩的有38家;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的有35家;工业产值超过亿元的有34家。
(二)建立了许多新的行业。有纺织行业中的化纤行业,轻工业中的手表行业,化学工业中的汽车轮胎和塑料加工行业,医药工业中的“抗生素”(青霉素、合霉素、链霉素)和医疗器械。更主要的是重工业的发展最快,有仪表工业中的航海仪表,光学仪器与电子计算机配套的记录仪器、数学仪器以及航天设备行业等;机电工业中有电站设备、电缆、电焊机、新型电光源、大型船舶、精密刀具与量具、精密机床以及柴油机、拖拉机、石油设备、冶金设备、矿山设备、建筑机械、冷冻机械、化工机械等。到20世纪80年代,杨浦区的工业结构是合理的,重工业的比重为56.6%;轻工业为16.1%;纺织工业为27.3%。
(三)产品升级换代,不断开发新产品。如第四制药厂过去生产“三水”(沃古林眼药水、十滴水、白松糖浆),现在生产抗生素,产品已进入英美市场。正泰橡胶厂从生产力车胎到生产各种轿车、载重汽车的轮胎,成为与“桑塔那”轿车配套的第一个国产部件。沪东造船厂原以修船为主,现在已能建造各类船舶,包括3.6万吨的远洋散装轮和导弹护卫舰。
(四)区属集体工业从无到有,发展非常迅速。现有工厂企业120家,职工22332人。已能独立生产各种电器、轻、纺产品。拥有各类机床和设备1352台。其中引进的缝纫设备163台。1986年产值2.17亿元,其中出口创汇1240万美元。
综上所述,杨浦区工业的主要特征是规模大,基础好,技术力量强,行业齐全,大型骨干企业多,名牌产品多,在全市占有主体地位,有的在全国也有重要影响。如上海卷烟厂和上海制皂厂是全市同行业中唯一的工厂,也是全国同行业中最大的工厂;上海自行车厂和自行车三厂生产的永久牌、凤凰牌自行车,年产量近600万辆,产品畅销于国内外,因而杨浦区被称为“自行车的王国”。上海柴油机厂是全国最大的中等功率柴油机专业制造厂,历年来生产的柴油机在社会上的保存量已超过22万台。上海机床厂是全国最大的机床制造厂,髙精度的万能外圆磨床是著名产品。上海手表厂是全国最大的手表制造厂,生产的上海牌手表累计产量已达7000万只,其中出口228万只。梅林罐头食品厂的梅林商标,是该行业国家出口使用的唯一商标,产品90%以上供出口。杨树浦水厂日出水量达136.8万吨,占全市供水的40%,保障了上海市六区一县近200万人的生活和工业用水。
据20世纪80年代统计,杨浦区有工厂741家,职工46万人,占市区工厂职工总数的20%。工厂占地面积14.1平方公里,占全区面积的23%,建筑面积925万平方米,占全区房屋面积的39.4%。1986年工业总产值171.56亿元,占全市总产值的25.4%。
杨浦区南部最早是公共租界东区,境内烟囱林立,厂房鳞次栉比。工厂高度集中的原因,主要是租界内具有设厂所需要的电、水、通讯设备,消防设施和市政,公用等设施。而纺织工业原料运输量大,大多依赖航运,故厂址又大多选择在傍水沿路地段。
杨树浦路以南沿黄浦江一带,水陆运输便捷,是最早开发地区。在2.5平方公里的狭长地带,全部为工厂所占用,成为全市少有的成片工业街坊,公用事业中的发电厂、自来水厂和煤气厂以及大型的纺织厂、制皂厂、造纸厂等都设在这里。
杨树浦港和黄浦江成丁字形相接,河面宽阔,航运畅通,并与周塘浜相逋,成为纺织业理想的设厂地段,先后设有棉纺、毛纺、针织等10多家工厂。
辽阳路和长阳路十字形交叉地段的附近,工厂和住宅相交错,是杨树浦港以西工厂较集中的地段,这里轻工业较多,其中有许多里弄小厂。
河间路两侧工厂毗连,所在地的宁国路街道,工厂占地面积达1.62平方公里,占街道总面积的72.2%,密集度很高。
定海港原是一条狭窄的小河浜,公共租界工部局为了有利于外商设厂,故在1931年左右采取人工开挖,加宽加深,河面宽20米,东接黄浦江,沿港设有毛纺、啤酒和造纸等工厂。
复兴岛和黄浦江以南,造船业集中,有船厂4家,并有海洋渔业公司和鱼品加工厂。地域较广,与海洋事业相关联为这一区域的重要特点。
军工路东侧的黄浦江沿岸一带,是1949年后新建、扩建的机电行业集中的工业区域,其中占地500亩以上的就有三家,另有新建的机械制造厂。
周家嘴路、长阳路以北,军工路以西的大片地区,1949年前原是市区近郊的农业地区,现在已经成为新兴工业区域。1949年后,在原万国体育场和远东体育场的遗址上,分别新建了工厂6家,在工人新村和原市区边缘建有工厂10余家。这些工厂场地宽大,绿化面积多,厂房整洁,为布置合理的现代新型工厂。
杨浦区从僻野农村,发展成现代工业区,是以工业发展为先导,推动城市建设,在相互带动下,城市景观不断改变,工业对城市建设的推动作用,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:
第一,工业建设推动了与工厂生产紧密关联的码头、铁路、仓储等建设的发展。1883年水上租界扩至洋泾港,而外滩岸线有限,修筑堤岸后禁设新码头,故涌向浦江下游的本区两岸,到20世纪初至1920年第三次码头建设高潮时,港口瓜分完毕,除1877年招商局建造华栈码头外,新汇山其昌栈、扬子栈、开平、蓝烟囱、三井、亚细亚油栈、美孚油栈等码头均为外商所有,浦西主要是汇山、兰州、广信和平凉等码头。但沿黄浦江和杨树浦港的工厂均自设码头。仓栈大多分布在在复兴岛、虬江码头和五角场地区,以钢材、木材和石油为主。1949年后,生产发展,不少工厂场地不够,故在五角场地区征地、租地设立仓库、车队,为解决原材料运输需要,1950年辟建江湾铁路专线年新建何杨铁路专线与铁路杨浦车站。
第二,工业建设推动了市政建设和公用事业。市政建设为工厂设置创造条件。1869年辟建杨树浦路开始,至1927年道路网已形成。公用事业的水、电均相应配套建设。公共交通,1908年8月有轨电车已抵今隆昌路。1911年隆昌路至周家嘴通行马拉载人车辆。1927年长阳路行驶17路无轨电车。1929年行驶公共汽车。1936年平凉路行驶21路无轨电车。建国后为解决工厂对外联系和职工上下班的交通需要,共新辟公交线路电车行驶在平凉路
第三,工业建设促进商品房的兴建。工业的发展,要吸收大批工人,人口集中,住房问题势必相应跟上。早在1905年时,公共租界工部局就已指出人们可能会惊奇地发现,杨树浦的人口已相当多了,在租界边缘有一个村庄,那儿有2000人左右。当时,商品房首先沿杨树浦路北侧兴建,从1918年—1937年全区共建旧式里弄195条,建筑面积达100多万平方米。同时,在工厂附近,工人搭建棚屋栖身,形成了大片棚户区。有的工厂还自建工房宿舍。建国后,从1952年开始由各工厂集资建造工人新村。全区现有新工房495万平方米,形成南部为工业区,中部和北部为住宅区的布局。
工业的发展是改变杨浦区地面景观,促进城市化的主要的因素。但在1949年前的漫长岁月中,工业结构和分布甚不合理,为工业服务的各项配套设施既少又差,很不协调。1949年后,工业结构趋向合理,配套设施有了很大改善,近年来,加快了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,加强精神文明建设,工厂的面貌又有了新的变化。但仍面临着技术改造和环境保护的繁重任务,以及配套设施进一步增设和改善的巨大工作。
保鲜啤酒机